从光纤光缆到半导体装备,从智能终端到高端封装,海门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浪潮中劈波斩浪、勇立潮头。一条涵盖设计、材料、设备、封装、测试的产业链正在这里加速成型,“芯”“光”交织,绘就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。
连日来,通光集团的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,智能化、自动化生产线上,各类线缆产品正在满负荷生产。作为海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“领头羊”,通光集团早已不仅是“一根线”的制造者,更是国家战略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天宫一号、神舟九号和长征二号等重大航天项目,彰显出“海门智造”的硬核实力。“我们通光集团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CNAS实验室,先后拥有了300多项专利,同时我们还参与制定了50多项国际标准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,为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”通光集团董事长张忠表示,通光不仅要做强自己,更要带动整个产业链一起跑。
今年以来,通光集团在专精特新道路上再进一步:高速数据线试生产启动、与长飞集团合资公司成立、海洋装备能源系统项目投产……通光正从传统线缆向人工智能、海洋通信、高端装备等领域纵深拓展。“今年截至8月,我们整个集团销售额已经突破了20亿元。在跟长飞合资以后,信息通信板块的销售额有望在3年之内实现翻番,达到15亿元乃至20亿元的规模;海洋海工板块,随着海底电缆产能的进一步释放,3至5年内这个板块应税销售额应该能超过10亿元。”张忠说。
去年7月才投产的南通英尔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,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新兵,却已是半导体细分领域的“隐形冠军”。其自主研发的“带有测距功能的冲切成型模具”,有效解决了半导体制造过程中,因刀刃热积累而导致的切口质量难题。该模具通过集成先进的散热系统和实时监测功能,将刀刃的使用寿命延长了30%,切割效率提高了20%,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注入了强大动力。“传统模具在高温下易变形,直接影响芯片良品率。我们的这项技术,解决了行业痛点。”英尔捷总经理潘届新告诉记者。
今年,该公司又自主研发了柔性工艺体系,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,在生产过程中动态调整设备参数与工艺流程,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产能提升1.5倍,良品率提升到了98%以上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英尔捷正加速布局全产业链,计划引入先进封装产线,打通半导体制造“最后一公里”,构建从设计到封装的闭环生态。
从通光、英尔捷、瀚思瑞等企业扎根海门、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,到显沛光电、德硅凯氟、见真机械等一批投资超5亿元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,背后离不开一套精准高效的产业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。近年来,海门以“六个一”机制为核心抓手,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推进,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设立产业专项基金,成立科技人才发展集团,与武汉大学组建集成电路研究中心,与爱集微等顶级行业平台开展战略合作,建设了浦软(海门)创新基地、华美信息产业园等优质载体,构建了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;组建招商专班,绘制招商地图,以“专班跟进、一跟到底”的服务模式,全方位覆盖从厂房选址、人才引进,到产业基金对接、政策配套落实等关键环节,真正实现了从“引凤”到“栖凤”的无缝衔接。高效政务与贴心服务,正持续转化为海门营商环境的“金字招牌”,吸引越来越多优质项目在此扎根生长。